本轮国际体系大变局的出现,源于大国实力相对消长及其战略竞争带来的体系性变化。中美竞争是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格局变化的焦点和双方竞争的重心将集中在亚太地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要做到“三个明晰”,即要有明晰的战略定位、战略指导和战略重点
当今世界,美国等西方大国实力相对衰弱,中国等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多个力量中心初步形成,各种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大国矛盾对抗趋向显性,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合作周期可能面临终结,彼此间战略互动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围绕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斗争日益激烈。基辛格将此描述为“国际体系正经历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布热津斯基则称之为“第四次历史性巨变”。
2018年4月2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签约仪式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2家企业与进博会主办方签订参展合同。(方喆 摄)
国际变局三大关键因素
本轮变局的出现本质上仍是源于大国实力相对消长及其战略竞争带来的体系性变化。其中 ,中美竞争是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格局变化的焦点和双方竞争的重心将集中在亚太地区。因此,观察这一轮国际变局,主要应着眼三大关键因素:实力相对衰落但心有不甘的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且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的中国,以及重要性凸显并日益成为世界焦点的亚太地区。以上述三个关键因素为中心,大变局渐次展开并向全球辐射。
(一)实力相对衰落但决不甘心做老二的美国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研究指出:“无论是好是坏,新兴的全球格局是冷战后美国主导的时代正渐近结束;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可能也正趋结束……到2030年,国际体系可能出现多个权力中心;无论是美国、中国还是任何其他大国,都不会成为一种霸权力量,美将沦为‘相对平等’的一极。”
对于这样的变化,美国能甘心吗?很显然不会。2014年5月,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时强调: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底线;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如果我们不领导,没有人能领导;未来一百年美国仍然要做世界“老大”。对于美国衰落的不甘心,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则更为直白露骨。特朗普曾明确讲到:“中国人伤我们很深。我不希望中国对我发号施令。”2017年9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风险自负:国防部对后霸权世界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世界已进入新的“转型期”,这导致美国及其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影响力下降。报告建议,美国突出的全球地位只有通过进一步扩大其武装力量才能彰显;强调应给美国武装力量以“最大的行动自由”。
尽管美国国内许多智囊,包括国家情报委员会前副主席格雷厄姆·富勒,都批评这种专注于扩军备战的做法“目光短浅”,但这正是目前美国在做的,同时这也是国际格局面临冲击、国际社会各种动荡的重要根源。
(二)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且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的中国
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亮点。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十位。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总量迅猛扩张,连续实现了一系列赶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2004年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连超英法,成为世界第四;2008年经济总量超过德国,几乎是英国的两倍;2010年达6.04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达到12.01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1.96%,是日本的2.3倍。
国家发改委2006年的规划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要到2025年才能与日本持平,2039年至2040年才会与美国持平。然而,仅用四年,中国就赶上了日本。现在虽然中国经济上困难很多,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方针,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时间仍可能会提前。
中国改革开放40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所走过的道路,创造了被世界称之为井喷式的增长。可以断言,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还将是最大的。中国将迎来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版图东移”的战略机遇期!
2018年11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位志愿者从中国馆一幅高铁概念图前走过。(陈建力摄)
也就是说,面对中国正在以超级体量的崛起,不仅很多原有的治理秩序开始变化,很多原有的对于世界的理解认识也开始变化。这将首先带来世界经贸秩序的变化,随之引起政治秩序的调整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迅速上升,并在新一轮大变局中变得越来越耀眼。
中美两大主角各自的变化必然会形成一个交汇区,这个交汇区目前就集中在亚太地区。
(三)重要性凸显并日益成为世界焦点的亚太地区
今天的亚太,占世界人口的40%、经济总量的57%、贸易总量的48%,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过去十年,亚洲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而美国与欧盟占45%。世界经济开始东升西降。对此,香港《亚洲时报》刊载的《美国领导不了崛起的亚洲》一文评述:“不仅仅是中国变强,亚洲所有国家都在变强,美国所占的相对份额在缩减。”
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资源政治、影响力政治。全球战略重心首先是世界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在哪里,利益就汇聚在哪里,战略重心就必然转向哪里。显然,亚太已成世界经济重心,也必将成为国际安全的焦点地区和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据预测,2050年美国将占全球GDP的14%,而亚洲比重将远超美国。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亚太地区将是未来中美角力的主要舞台。套用地缘政治理论中常用的句式,未来30年,谁能赢得了亚太主导权,谁就有可能主导整个世界。
中美竞争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亚太地区将是这一轮竞争的焦点,那么这种竞争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战略做到“三个明晰”
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现在的地缘政治世界秩序正处在转折点。西方理念不被认同,面临自相矛盾的窘境,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曾经是现代基石的秩序如今岌岌可危。”德国之声广播电台对此的总结是:“西方世界进入新的不确定、不稳定时期,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
这种差异在国际格局转换期必然会带来矛盾与冲突。海外专家发表文章将此描述为“一场新的大博弈,是大国之间彼此都试图压缩对方的势力而引发的冲突”,并认为这场大博弈“是全球性的,它更复杂,也危险得多”。
今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表层是贸易斗争,中层是科技的竞争、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深层是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国家,中国的崛起不仅仅关乎中国自身,也关系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整体安全与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世界需要中国的崛起。
这种与整个世界利益的高度共生关系,给中国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美国人总是很留恋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时刻”,上月《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世界曾认为它可以改变中国,很多方面的确改变了,但中国的成功如此之惊人,以至于中国也常常在改变世界,并改变美国人对世界如何运转的认知。世界上许多人深信,特朗普的美国正在退离世界,而‘中国时刻’才刚刚开始。”
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周边及亚太地区将进入多事之秋,我国将面临大国遏阻压力和周边国家摩擦的升温期,危机多发可能是一种常态。危机不可怕,怕的是身处危机边缘却看不见危机。
只有正视危机、直面风险,以一种“闯过去海阔天空,过不去继续受制”的毅然决然,攻坚克难、破壁闯关,才能像习主席所说的那样,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面对复杂形势要做到“三个明晰”,即要有明晰的战略定位、战略指导和战略重点。
(一)将我国定位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地区大国”,继续利用现有国际体制实现持续和平发展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注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五千年的大国兴衰史表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要尽量避免成为地区矛盾的中心和焦点,要避免展开针锋相对的军备竞赛,要避免在国际关系的重构中单打独斗、四面出击,要避免引发或卷入战争。也就是说,不成为矛盾中心,不搞军备竞赛,不单打独斗,不轻启战端。
当前,西方国家对华牵制打压提前到来,我国内部问题的集中爆发也提前到来。我国在诸多方面面临的内外战略压力和阻力明显加大,在某些领域和热点问题中甚至还时常成为他人围攻、嫁祸和泄愤的对象。
历史昭示,国家在国力急剧上升的阶段,正确做出战略定位很关键,也很难。说它关键,是因为攸关国家的兴衰荣辱。说它难,是因为战略谋划者在国力急剧上升时期,难以抑制乐观情绪,往往在战略定位问题上失之过高。
历史上大国崛起的一条基本经验教训是,在战略定位问题上宁亏勿盈。亏,只不过力量暂时得不到足够的伸张,但尚可立于不败之地;盈,则导致力量因过度扩散而虚耗,终成强弩之末而中道废止。
(二)按照“稳定大国关系,联合新兴力量”的思路,力争构建于我有利的新型大国战略平衡
大国仍然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要玩家。大国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比谁更少犯错误。错误犯得越少,赢面就越大。
美国短视,中国不能跟着短视;美国犯错误,中国不能跟着犯错误;美国拖着中国要往陷阱里跳,中国不能跟着跳。中国要避免战略竞争恶化的灾难性后果,就要想办法绕过这个坑,采取迂回的柔性策略,消解、缓和“西部牛仔”式的冲动。若中国也与美对抗,就是在主动应验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但若中国采取以柔克刚、刚柔并济,不卑不亢、灵活应对的策略,就有可能避免悲剧发生。
首先,是要稳定中美关系大局,避免与美发生对抗。在大国中,美国是最强大的外部力量,在我周边各种矛盾焦点问题中介入最深。在目前美国将我作为主要战略对手的情况下,我对美战略应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不能像美国那样用单纯的权力政治思维来看待国际关系,也不能不顾国家根本利益一味退让,而应本着以斗争求合作的精神与之展开博弈,努力将中美竞争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其次,是要加强与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大国关系中,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几何定律一直存在,中国因时、因事用好这个规律就能把住大方向、稳住基本盘。同时,要深化与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的务实合作关系。欧洲与美虽利益盘根错节,但正日益成长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与我非但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而且还有很多共同利益。
第三,是要坚定支持新兴国家走联合自强之路,进一步推动多极化发展。新兴国家在推动现有国际体系改革和完善、争取世界事务话语权、反对西方干涉内政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三)积极将周边打造成稳固的战略依托
,周边国家对中国影响力拓展感受最早、感触最深,中国的战略压力也直接来自周边国家。俗话说:“一人为仇嫌太多,百人为友嫌太少。”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不能选择。周边是我实现和平发展的首要舞台。“周边第一”应成为我经营周边安全环境的首要任务。
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们正在观看来自俄罗斯的巧克力雕塑家维塔利·波诺马廖夫制作巧克力雕塑作品。(沈伯韩 摄)
我应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理念,本着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与广大周边国家发展“亲诚惠容”的合作关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同时妥善处理与部分中小国家的矛盾争端,既不回避矛盾,也不纠缠于矛盾,通过深化深度交融的互利关系,逐步打消周边国家的疑虑,将周边国家打造为我战略起飞的平台。
回顾本世纪初以来,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忙着打“拳击赛”,唯独中国在一棒接一棒地跑历史“接力赛”。时来天地皆同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之日已为期不远!
习主席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讲:“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作者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