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深度分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深度分析

大西洋仪器网  2019-03-03 11:47   点击 1651

1. 集团历史沿革与业务概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经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发展阶段,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 年7 月1 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业。作为传统军工集团之一,集团主要从事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和航天技术服务四大主业,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 

集团旗下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四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七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航天九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十一院)8 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以及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乐凯胶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1 家专业公司、13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含南洋科技)和若干直属单位。 

001.png


集团主要从事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和航天服务四大主业。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探索开发宇宙空间、构建战略核威慑力量、保障武器装备供应等任务,集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集团宇航系统业务包括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领域;导弹武器系统业务包括导弹、无人机、武器系统、地面设备等领域;航天应用技术产业包括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航天服务业括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化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领域。


002.png

  2. “十二五”期间集团四大主业成果显著,盈利能力强


(一)集团业绩增长稳健,是军工行业的排头兵

“十二五”以来,集团营业收入连年增长,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整体盈利能力处于上升趋势,集团归母净利润稳步上升。“十二五”期间,集团营业收入从1018 亿元增长到1920 亿元,年均增速为13.5%,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11.2%,高于央企平均水平。2016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132 亿元、利润总额177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1.0%和14.1%。


003.png


004.png

集团在国内央企经营业绩考核中排名居首,在世界500 强排名中位列第336名。2017年7 月12 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公布2016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在全部上榜的51 家A 级企业中,集团排名第一位。集团已连续13 年获得考核A 级,连续4 年在军工行业中保持第一。集团自2015 年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 强之后,连续三年排名稳步上升。在2017 年最新公布的排行榜中,以320.9 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336 名。 

(二)“十二五”期间集团四大主业成果显著,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成就

“十二五”时期集团全面布局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航天服务四大主业,各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

1)宇航业务经济规模翻两番,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十二五”期间,宇航业务经济规模翻两番,集团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跨入国际先进行列。集团共完成83 次宇航发射,放飞各类飞行器135 颗;同时,集团具备了现役火箭年产25 发、出厂30 颗航天器的研制能力,长征火箭发射次数突破200 次;卫星应用及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在轨卫星数量达到163 颗,应用卫星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由通信广播、气象、资源、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组成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框架初步建成。2016 年,集团完成22 次宇航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顺利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2)导弹武器系统板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二五”期间,集团研制交付的导弹武器技术水平、装备数量和实战能力大幅提升。集团研制的猎鹰、飞豹、飞鹰系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M20 地地战术导弹武器系统,超巡系列超声速巡航导弹武器系统,彩虹系列无人机,飞腾系列精确制导炸弹、东风5B、东风15B等型号武器装备在“十二五”期间相继亮相。这些武器装备体现了集团构建军贸产品战役战术体系化发展的思路,展现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制造能力。

 3)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归核聚焦,助力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集团明确6 个主业方向,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规模跃升至千亿量级,年均增长18%。2013 年,集团第六次战略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对主业方向进行了调整,明确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要着力发展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和生产性服务业6 个主业方向。集团将产业纵向划分为方向层、业务层和产品层等4 个层级,基本形成了重点业务、优势业务对各主业方向的支撑格局,产业聚焦发展脉络更加清晰。集团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规模由百亿量级跃升至千亿量级,收入年均增长18%,产业利润占集团利润总额提高到58%。卫星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先进材料及应用、特种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这六大主业板块收入占比提高到75%。10 亿元规模公司数量达23 家,亿元规模公司达114 家,销售额超亿元产品达到94种。 

(三)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仅为22%,在央企军工集团中排名靠后

在央企军工集团中,航天科技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相对偏低,潜力巨大。从总资产和净资产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占集团总资产和净资产的22%和27%,资产证券化水平在央企军工集团中排名靠后。以营业总收入及净利率来衡量,航天科技集团仅有18%的营业收入和19%的净利润来自于上市公司,在央企军工集团中均位列倒数第二,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集团业绩的贡献来源大部分来自上市公司体外的资产。

3.规划“十三五”期间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

“十三五”是集团实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目标以及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决胜阶段,集团对未来改革发展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一)集团对于未来业务和业绩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集团规划,“十三五”期间要实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到2020 年,集团进入世界500 强前300强,使我国迈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2020 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0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230 亿元以上,经济增加值190 亿元以上。

005.png

(二)集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以确保完成“十三五”任务目标

为顺利完成集团“十三五”目标,集团在第六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条主线、两大领域、五个体系”的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一条主线”指以调整优化管控模式为主线,做实母子公司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两个领域”指航天型号领域、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领域;“五个体系”包括建立完善航天创新体系、打造航天智能制造与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国内外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考核评价激励体系。 

006.png

二. 集团布局四大核心产业,协力打造航天巨擘

1.宇航系统业务:火箭技术领先,星船硕果累累

作为集团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宇航系统业务主要围绕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航天飞船与深空探测器等的研制及发射展开。

(一)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宇航系统里基础和关键的一环,我国已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未来发展型谱进行规划。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功能强大、技术先进运载火箭作为中介,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或空间探测器等军用及民用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我国将构建新一代大、中、小型运载火箭发展序列,并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

集团是世界领先的运载火箭研制、发射企业。目前,集团已自主研发了以长征系列为代表的近20 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包括长征二号F 改、长征三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五号、长征十一号等。由集团研制的运载火箭不仅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了多元化,还在入轨精度、有效载荷系数、运载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关键指标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准。截至2017 年7 月2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发射250 次,其中仅有9 次失败和1 次失利,成功率达到95.97%。在发射频次和发射成功率等方面,集团均迈入世界前列。

航天一院是集团运载火箭业务的执行主体,也是国内最大的运载火箭生产商。运载火箭主要由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分系统构成。其中,一院负责火箭的总体研制,包括结构系统、控制系统和动力装置系统等的研究设计,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八院和航天九院承担部分分系统研制工作。 

(二)卫星

卫星是一种发射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航天器,“十三五”期间我国卫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卫星可以满足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不同功能和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规划构建以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集团是我国全部应用卫星的研制、生产商。目前,集团卫星业务的主要产品包括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广播卫星等。自1970 年4 月24 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集团共研制和发射了200余颗卫星,百余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

航天五院是集团卫星业务的主要执行主体。卫星主要由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两个分系统组成。其中有效载荷因卫星功能的不同而异,卫星平台包括结构系统、能源系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推进系统、遥测、测距和指令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等分系统。其中,五院主要负责卫星的总体研制,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八院和航天九院承担卫星的分系统研制。 

(三)载人飞船和深空探测器 

载人飞船是有人参与空间试验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正式开启空间站时代和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部实现,载人飞船应用将更加广泛。载人飞船可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用于往返地面和空间站之间,还能与空间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根据规划,2018 年左右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空间站的试验核心舱——天和号,届时我国空间站时代将正式开启;2022 年前后年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将全部实现,此外,正在进行方案比较的登月计划也将使载人飞船应用更加广泛。 

深空探测器是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的主要工具,我国相继开展的“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以及火星探测工程将对深空探测器研发产生积极影响。2013 年随着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对月球完成我国第一次登月探测,我国探月计划已进入关键阶段,火星探测计划也于2016 年1 月立项。 

集团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飞船和深空探测器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载人飞船产品包括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飞船,以及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等;深空探测器产品包括嫦娥一、二、三号和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目前,集团已成功完成六次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发射和三次月球探测器的研制发射。 

航天五院是集团载人飞船和深空探测器业务的主要执行主体。载人飞船主要由载人舱、轨道舱、返回舱、服务舱等部分组成;深空探测器除自身的结构、服务等分系统,也有为完成任务而装备的有效载荷。其中,五院主要负责卫星和深空探测器的总体研制,承担载人舱、轨道舱、返回舱、服务舱的研制任务;航天六院、航天八院和航天九院致力于载人飞船的分系统研制。

007.png

001.jpg

 2. 导弹武器系统业务:导弹武器卫国,无人机添新力

航天科技集团承担我国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任务。集团研制生产出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集团导弹武器系统主要分为导弹系统、火箭弹系统以及无人机系统三大类。

(一)导弹系统

导弹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弹具有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等显著特性,使其成为维持战略平衡的支柱、不对称作战的主角、信息化战争的主战装备、现代作战防御系统的主要拦截器。 

集团在战略和战术导弹基础上,不断拓展产品链条。集团研究生产领域除包含常规导弹、核导弹等战术、战略导弹外,还覆盖车载轻型防空导弹、超声速巡航导弹、中程防空导弹、舰载对空导弹、便携式导弹、超音速巡航导弹等导弹系统,主要产品有FN 系列便携式导弹系统、FB 系列车载导弹系统、LY 系列舰空导弹系统和CX 系列超音速巡航导弹系统等。集团内导弹系统的研制主体主要为航天一院、四院和八院;其中,一院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二)火箭弹系统

火箭弹是进行火力打击的重要手段。依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火箭弹可以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 部分组成,其中,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集团火箭弹系统产品包括多管火箭武器系统发射车、制导多管火箭弹等。集团内火箭弹系统的研制主体主要为航天七院和九院。

(三)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是现代空中军事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军用无人机由遥控设备或自备程序控制操纵,具有无人员伤亡、使用限制少、隐蔽性好、效费比高等特点,主要用于战场侦察、电子干扰、携带集束炸弹、制导导弹等武器执行攻击性任务,还可用作空中通信中继平台、核试验取样机、核爆炸及核辐射侦察机等。 

集团负责无人机研制总抓的单位是航天十一院。航天十一院于2016 年以无人机相关资产及业务出资设立了彩虹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的彩虹无人机公司主要从事大中型无人机及机载任务设备的研制和销售等业务。目前,彩虹公司自主研发的彩虹系列无人机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主要产品包括CH-3、CH-5、PW 系列等无人机系统。 

008.png

 3.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推广高端技术,实现寓军于民

集团发挥自身航天技术优势,大力推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航天科技集团在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等重点领域形成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集团向市场提供卫星地面设备制造、长输管线输油泵、特种车辆、增雨防雹火箭、煤气化设备、烟气脱硫装置、双金属复合管、稀土电机、绿色印刷材料、微电子元器件测试、芯片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行业美誉度的产品。

009.png

 4.航天技术服务产业:依托航天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依托现有科研和技术资源,大力发展航天技术服务产业。在为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航天技术服务产业根据集团规划将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并推动集团从以产制造为中心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转变。 

航天服务业主要围绕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等领域展开。1)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团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是我国境内的主导卫星运营商;2)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为集团公司目前唯一一家现代金融企业;3)集团国际化服务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承担;4)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由集团控股的唯一专业化软件企业。

010.png

  三. 集团资本运作有例可循,潜力可期

1.集团历史上资本运作频繁,形式多样

(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已完成近30 次资本运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并购取得显著成效。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及外延并购等方式陆续完成近30 次资本运作。通过不断的内部资源优化重组和对外战略并购,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激发了企业的活力,逐步完善了航天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中国航天的国际竞争力。

011.png

 (二)推进组建实体公司等内部资源整合,探索整合国际资源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积极通过成立、组建、重组、收购等多种方式,积极实施内、外部业务重组,优化主业产业链,开展低效资产处置,积极发展资源并探索了整合国际资源的经验做法:

1)成立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化发展来做强做大我国基于卫星导航的地理信息服务产业;

2)组建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 家公司:集团组建航天新商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开通上线中国航天商务网优化配置市场营销资源,推动集团公司现代化营销体系建设;启动了院级实体公司试点工作,组建成立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快经营性资产的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作模式;

3)重组中国乐凯集团、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2 家公司:2011 年,集团公司成功完成中国乐凯集团的重组并入,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新材料业务的产品体系,以中国乐凯为主,围绕集团公司膜材料相关业务制定联合发展方案,促进集团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2011 年12 月17 日,集团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战略重组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以长江动力为平台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拓展产业能源装备领域产业链,着力提升航天装备制造实力; 

4)收购荷兰图景公司:本次收购探索了整合国际资源的经验做法。为了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集团公司稳步实施长城公司改制等改革调整工作,长城公司成功改制为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

5)推进运载火箭制造业务重组工作、退出非核心传统业务:根据主业方向与核心能力,有选择性地退出部分低附加值、盈利能力较差,且管理链条较长的传统非核心业务,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012.png

(三)集团公司不断加强资本化运作

积极推动下属企业上市。2015年,集团公司成功推动3 家企业上市。1 月28 日,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挂牌;4 月23 日,保定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5 月15 日,北京康拓红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同时,集团公司在电线电缆产业、航天新能源等领域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产业发展实力。 

013.png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集团公司将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力求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集团公司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对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了优化调整,核减了部分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进一步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为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统筹推进非时政类新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完成航天报社、神舟传媒等集团公司首批转制新闻报刊单位转制方案,并获得国家批复;宇航出版社顺利转制为中国宇航出版有限公司。 

(四)继续加大公司清理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清理整合资源

“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继续加大公司清理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清理整合资源。将资源从辅业向主业、优势企业、高端业务集中,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集中;对连续多年亏损的公司和低效无效资产采取切实有效的清理措施,降低资产占用,提高产业资源集中度。“十二五”期间,集团公司基本完成民用产业领域四级以上单位主业核定工作,完成二级单位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主业核定及审批工作,发布《集团公司二级单位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主业方向与重点业务》,基本完成三、四级单位的主业核定工作。以主业核定为抓手牵引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全面推动主业核定总体工作方案落地;适时开展内部单位调整与重组,完成了长城公司与航天新商务公司等重组工作。 

2.政策规划支持,集团资本运作前景广阔

(一)国家层面积极鼓励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工作涉及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及资产重组,是整个军工改革的深水区,牵涉到资产权属、人员分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管理关系、安全保密等多项复杂问题,需要多方面协同研究改革方案。2007 年至今,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军工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院所改制的重要政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证券化相关政策正从顶层设计逐步走向落地,步入配套落实阶段。

014.png

 (二)集团层面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工作

集团提出要加快推动资源重组,大力发展上市公司强化资本运作,并设立45%资产证券化率的军令状。集团公司计划在“十三五”末将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45%,除了国家政策不允许的以外,改制后全部要进入资本市场。集团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未来集团公司将以调整优化管控模式为主线,做实母子公司体制,逐步建立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控股各板块上市子公司、专业上市子公司的母子公司体制架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集团公司将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企业公司制改制,采取资产重组、培育注资等多种方式,推动经营性资产和军工资产的改制上市,大力提高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率。

集团资本运作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未来资本运作进程有望加快。2017 年6 月,集团进行总部管控模式调整,新重组设立战略管理部、资产运营部、产业发展部和国际业务部4个部门,以实现战略管理闭环、资源统筹配置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升、管理效率效能提高。我们认为,这是集团层面的高层意志,本次管控模式的调整将更加有利于企业资本运作工作的开展,从而加速集团整体资本运作的进程。此外,进入“十三五”以来,集团召开了多次会议对集团层面及院所层面的资产证券化工作做出了指导和要求,梳理如下: 

015.png

(三)航天一院、五院、八院和六院资产整合空间较大

集团下属科研院所资产证券化率较低,大量优质资产仍在上市公司体外。目前,集团中六家科研院所拥有下属上市公司,分别为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六院、航天八院、航天九院和航天十一院,六个科研院所2015 年营收总和占集团总营收65%,净利润总和占集团总净利润77%。在集团营收和净利润总额中占比较高的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六院和航天八院目前资产证券化水平相对较低,仍有大量优质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

016.png

017.png

018.png

为了反映院所下属上市公司的资产整合空间,我们以上市公司为对象,根据上市公司及其背靠院所的财务数据,计算出以营收和净利润为口径的理论资产整合倍数。

019.png

 同时,集团旗下各科研院所在经营及业务领域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目标,预计后续资产运作空间巨大。从经营业绩层面看,集团公司旗下各院所的营收利润,都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且所从事行业的稀缺性和排他性较强,这也为资产证券化和高估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航天战略地位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航天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进程加快,我们认为未来航天系上市公司的成长空间和想象空间会更加巨大。

020.png

  3.集团资本运作可能的路径猜想

回顾过去,集团历史上的资本运作采取了包括借壳上市、IPO、资产注入等形式。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集团可能采取的资本运作手段或将集中于以下几类:

1)采取以现有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资产整合的方式。目前,仍有大量优质院所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考虑到跨院所资产整合难度较大,且各院所业务与现有上司公司协同性较大,集团不排除将以现有的上市公司作为平台进行院所资产的整合,如航天机电、航天电子等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所属院所的经营资产实现了院所优质资产的整合。

2)采取借壳上市的方式形成新的上市公司平台。借壳上市具有上市审批时间较短,综合成本较小,交易相对迅速等优点,中国卫星和航天电子均是上世纪90 年代末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成为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

3) 采取外延并购的方式拓展新业务。在面临自身行业发展瓶颈或增长困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或将对其业务领域进行优化重构,做减法剥离亏损业务资产的同时做外延加法,不断吐故纳新,通过对已有资源的整合挖掘当前一些具有较高景气度及处于高增长阶段行业的外延新机会,实现公司的价值重构。如四维图新收购荷兰图景公司,巩固和扩大了公司在导航地图市场的领先地位。

4)努力推动优质公司IPO。在2016年的年度工作会议上,集团提出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合理布局上市公司增量的要求,对于主业突出、有一定市场规模、对集团公司整体发展有支撑性作用、发展态势良好的公司,集团将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如航天工程、康拓红外和乐凯新材均是在2015 年完成IPO 成为集团下属上市公司。 

综上所述,鉴于集团历史上存在多次成功资本运作案例,对于上述资本运作途径均有一定经验,我们认为,在“十三五”期间,集团或将采取以上方式进一步提升资产证券化率。  

四.集团资产整合潜力较强的上市公司

1. 重点关注:中国卫星、航天机电、南洋科技

(一)中国卫星——航天五院卫星业务唯一上市公司

公司作为航天五院从事卫星业务的唯一上市公司,是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主要制造商。航天五院是我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已经形成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通信广播、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六大系列航天器,实现了大、中、小、微型航天器的系列化、平台化发展。2016 年中国卫星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37 亿元、净利润4.61 亿元,公司总资产录得108.58 亿元,净资产录得57.51 亿元。2015 年航天五院总资产为514.5 亿元,仍有大量卫星资产在上市公司体外。 

(二)航天机电——上航工业集团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公司是中国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公司依托央企资源,把握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方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现已形成新能源光伏、高端汽配和新材料应用三大产业格局,建成了垂直一体化的航天光伏产业链,打造了集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的高端汽配产业和军民融合的新材料产业平台。航天机电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54.48 亿元,净利润2.13 亿元。公司2017 年拟收购eraeAMS剥离汽车非热交换业务后的存续公司的70%股权,旨在丰富汽车热交换业务产品线,发挥协同效应,增强公司竞争力。 

(三)南洋科技——航天十一院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公司原有主营业务主要分为电容器薄膜、太阳能电池背材膜、锂离子电池隔膜、光学膜几大业务板块。在薄膜业务领域,公司各个业务板块已经或陆续成为行业内龙头,并力争成为高端薄膜行业的持续领跑者。2016 年,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公司启动了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收购航天十一院持有的无人机业务标的公司彩虹公司100%股权和神飞公司84%股权,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实施后,公司将在原有高端功能性膜业务基础上,增加无人机业务,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丰富。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2.14 亿元,净利润1.23 亿元。  

2. 建议关注:康拓红外、航天电子、航天动力

(一)康拓红外——航天五院旗下专注红外探测技术的上市公司

公司隶属于航天五院,是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运行安全检测与检修行业重要的设备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产品包括应用于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领域的铁路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 系统”)、列车运行故障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和应用于机车车辆检修自动化领域的机车车辆检修智能仓储系统。产品现已在全国18 个铁路局及地方铁路得到普遍应用,覆盖数万公里运营线路,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 年实现营收2.84 亿元,净利润0.67 亿元。  

(二)航天电子——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公司是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旗下唯一上市公司,背靠航天九院。公司主要从事航天电子测控、航天电子对抗、航天制导、航天电子元器件的研制与生产,建立了适用军工产品研制要求的,集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公司背靠航天九院优质资产,已完成北京光华无线电厂、重庆巴山仪器厂、时代技改、时代光电、时代惯性、时代激光、航天电工、陕西苍松机械厂等航天九院从事电子元器件业务的资产,2016 年实现营收115.48 亿元,净利润5.07 亿元。 

(三)航天动力——航天六院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公司是以航天军工流体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为核心技术,以从事民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技术密集型公司。公司依托在航天军工流体和惯导技术的雄厚实力,研制开发出一系列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交通等领域。2016 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8.04 亿元,净利润0.36 亿元。

来源:军工汇    编辑:admin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本网中注明"来源:大西洋仪器网"的作品的版权均属于大西洋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西洋仪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中注明来源的非本网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